LTO学术报告2022-31

报告题目:东印度洋今生颗石藻物种多样性及钙化速率
报告人:刘海娇,天津科技大学  助理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刘海娇,博士,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2020年获得山东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20至今就职于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系。一直从事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特别关注海洋钙化微藻(今生颗石藻)在东印度洋的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及钙化速率。主要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和“微扩散”技术手段,结合显微观测及现场培养实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究气候因子耦合局地海洋学过程对印度洋钙化颗石藻多样性及生物矿化的影响,预测东印度洋颗石藻群落及代谢速率对本世纪末CO2升高的响应趋势,解析颗石藻碳泵对海区有机-无机碳埋藏过程的潜在贡献。近年来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arine Biology,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Phycologia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
 
报告摘要:
颗石藻是海洋中一类特殊的钙化鞭毛微藻,能通过钙化作用产生方解石颗粒,即颗石粒(coccoliths),就像一面面的“小镜子”,能反射太阳光,在太空中可见“白色水华”。他们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广泛分布在各个大洋,其双重碳泵作用可促进深海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生地化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印度洋作为典型的季风型大洋,表层环流复杂,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厄尔尼诺现象(ENSO)影响着区域性及全球气候,颗石藻能快速响应区域水文及大尺度气候变化。有关现场钙化速率的调查多集中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极地海域,在东印度洋的研究鲜见报道。理解颗石藻群落动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助于预测未来海洋生态结构变化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报告时间:2022年10月20日 09:30                                         
腾讯会议ID(线上报告):969 2328 1463
主持人:李祥付 副研,陈梦燕 助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