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 探秘“海底两万里”,启航科学新梦想

探秘“海底两万里”,启航科学新梦想
科普进校园 湾区百校行——《海底两万里》系列科普课程

      你看到“海底两万里”会想到什么?神秘的鹦鹉螺号,还是机智的尼摩船长。造型奇特的海洋生物,精彩玄妙的海底奇观是否已经浮现在脑海?19世纪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用科学与想象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极具艺术美感又富有科学理性的旷世之作。在21世纪的今天,由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心打造的《海底两万里》系列科普课程,带着我们再次启航。让我们跟随着科学家们的脚步,沿着鹦鹉螺号的轨迹,去领略大海的壮美与浩瀚,揭开海洋世界的神秘面纱!


2023年5月15日启动会:大咖加持 浓重开篇

      2023年5月15日《海底两万里》精品课程走进南沙校园。启动会得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沙区科协领导们的重视,也得到广州市执信中学南沙学校的大力支持。


      启动会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与科学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以《南海岛礁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为该校近300名中学生作专题科普讲座。报告涵盖了《海底两万里》科普课程的三个知识点:海马,珊瑚礁,以及与鹦鹉螺号对标的载人科考潜水器未来将升级成海底实验室,为系列课程拉开了精彩序幕。


      参会领导嘉宾为《海底两万里》科普课程的创作团队成员,颁发“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科普志愿者服务团”讲师证书。《海底两万里》系列科普视频也同步上线。(http://lto.scsio.ac.cn/kpzt/kpsp/)

2023年5月16日首站:感受北冰洋大风暴的神秘

      《海底两万里》小说故事导引:“尼摩船长和阿龙博士乘坐鹦鹉螺号来到了北冰洋海域航行,在这里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北冰洋大风暴,最终,阿龙博士从北冰洋大漩涡中逃离了鹦鹉螺号,被一艘捕鲸船救下来了。”

      “海底两万里”科普课程团队成员复旦大学周文教授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以《北冰洋大风暴》为题,围绕“北冰洋是如何形成、北冰洋有多冷、北冰洋大风暴和北冰洋漩涡、为什么进行极地科考”,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揭开北冰洋神秘面纱。在周文教授妙趣横生的“具象”授课中,同学们接触到“北极圈”“极光”“极夜极昼”“臭氧”等科学名词,增长了见识,拓展了眼界。在互动环节,周教授的励志话语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热爱海洋,从而树立航行于人生海洋的远大目标。


2023年5月31日第二站:探究海底火山 认知海龙科鱼类

      《海底两万里》小说故事导引:1867年11月26日,鹦鹉螺号来到了夏威夷群岛附近。“早晨三点……望见在下风两里左右的夏威夷群岛……可以清楚地看到……跟海岸线平行的各支山脉和海拔五千米的火山群;高耸在它上面的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火山-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

      那究竟冒纳罗亚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张锦昌老师给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的同学们的从地球的结构、岩石圈与板块运动等基本概念,逐个引出了海底火山的形成机理。从海底火山喷发对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多圈层环境的影响做了详细而形象的讲解。最后生动的把如何研究海底火山比作是医生给地球看病的过程,一一介绍了研究海底火山的利器。利用多波束测深给海底火山“量身高”;利用卫星给海底火山“测体重”;利用热流探针给海底火山“测体温”;利用大洋钻探等给海底火山“抽血”;利用地震探测成像给海底火山“照CT”;利用地磁测量给海底火山“做心电图”等等,让孩子们不仅认识和了解海底火山,更深刻的感知到科技工作者的探测和实验过程,领略到海洋科技发展的速度与魅力。

      《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对海马有这样的描述:海马从躯体的外形上看,跟海豹很相像。那么海马真的是这样的吗?

      由张颖懿博士研究生带着黄花小学的同学们一起看海马,《变化多端的“奶爸”家族-海龙科鱼类》以大量视频、图片等素材,展示海马生活状态和生育过程,以及海马和海龙的拟态现象,孩子们通过“奶爸”的直观的形象重新认识了海马的特征和习性,也从海马开始激起了对海洋生物及海底环境的浓厚兴趣。


2023年6月2日第三站:走进五彩缤纷的海贝世界

      《海底两万里》小说故事导引:到了另一些陈列软体类动物标本的玻璃柜面前··· ···首先是美丽的印度洋的王槌贝,贝身上的规律白点衬着红棕色的底子,鲜明突出。其次,棘皮王贝,颜色鲜艳,全身长着棘刺,是欧洲博物馆中罕有的品种··· ···

      大家都惊艳于鹦鹉螺号上的会客厅,那里就像一所博物馆,陈列了许多珍惜的海贝。“海底两万里”科普课程团队的陈志云老师,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为同学们讲述《五彩缤纷的海贝世界》。世界上已知的贝类超过11万种,其中约一半生活在海洋中。陈老师介绍了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征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更让我们了解到1978年我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水湾首次培育出了大珠母贝大型游离有核珍珠,珍贵的实验标本就陈列在南海所标本馆。海贝中的明星还有砗磲和鹦鹉螺:砗磲是珊瑚岛礁重要的造礁和护礁生物之一;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的头足类动物,至今已在地球上生活了近5亿年的时间,被人们称为“活化石”。从古至今,海贝已经渗透到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帮助。



2023年6月3日第四站:体验中国科学院的“世界海洋日”

学习科学·听报告 

      《海底两万里》小说故事导引:海洋跟大陆一样,也有江河。这些江河是特殊的水流,从它们的流速可以区分出来,其中最显著的是大家所知道的“暖流”。

      管玉平研究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天宫号太空站看到的地球样子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为什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个“蓝色星球”?这是因为海洋覆盖了71%的地球表面。当阳光照射到海面上时,蓝光和紫光最容易被海水吸收和散射,使得海水呈蓝色。海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各处海水流动的速度大小也不一样,流速最大的地方叫海流或洋流。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和作用,牢固树立海洋意识,增强蓝色国土观念,管教授用大量视频短片,把海洋学最基本的概念展示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孩子们解释黑潮和湾流——全球海洋两个最大的暖流,并用生动形象的动态图片为孩子们展示了它们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弘扬精神·识科研 

      观看《守护珊瑚林》视频,了解珊瑚的“前世今生”,认识形貌奇异、色彩斑斓的珊瑚,了解南海的丰富“内涵”,亿万珊瑚在亿万斯年的生命活动中造就了珊瑚礁。让青少年们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为科研梦想奔赴是件“很酷的事”,更悄悄的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带海洋的种子。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区,了解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史,聚焦科研成果,认识海洋环境的实时观测系统,聆听真实的海洋科考故事······让青少年们与海洋科研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感受科研工作的坚持与不易,崇敬之情油然升起,立志追科学之星。



激发兴趣·观标本 

      走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标本馆,鹦鹉螺、虎斑宝贝、唐冠螺、海龟、玳瑁、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濒危动物和珍贵的南极企鹅标本一下进入眼帘。从海藻到海洋大型哺乳动物,各种海洋生物标本陈列有序。海洋生物标本馆目前馆藏海洋生物标本逾23万号、5000余种。孩子与家长“啧啧”惊叹!大家一边观察着海洋生物标本,一边细听科普志愿者的讲解,标本仿佛生动地“活”了起来。



启迪思维·玩科学 

      探海潜洋,如何成为顶尖的科学家?在LTO科普志愿者们的引领下,青少年沉浸在“洋流拼图”、“海洋知多少”、“小小科考队”的游戏中,一起动手,团队协作,答题通关。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在轻松中,获得了科学知识。


      
      《海底两万里》系列科普课程以凡尔纳的同名科幻小说中鹦鹉螺号的两万里航行为主线,涵盖了海洋—大气、海洋地质、海洋生物三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按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轴,从150年前的海洋科幻到今天对海洋科学知识进行全方位地解读。该系列科普课程进校园旨在发挥院士专家们在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弘扬科学及科学家精神,打造科学榜样的力量,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海洋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海洋科学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考与创新思维,为祖国科学发展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海洋,广袤无垠。人类对海底充满着神秘和向往,古有海底龙宫的中国神话,500年前达·芬奇设计了潜水衣、150年前凡尔纳写了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然而,人类对“黑暗”的深海探索才刚刚开始,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的“新鹦鹉螺号”也才刚刚启航。来吧,让我们一起在海洋科学的探索上乘风破浪!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