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O研究团队在南海珊瑚中新兴和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稿:丘耀文
     审定:王春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丘耀文研究员团队揭示了南海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中新兴和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NBFRs、PBDEs、DPs、PAHs、OCPs和PCBs)的组成、含量及其潜在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国际环境科学主流期刊Chemosphere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化学污染,正在威胁着珊瑚的生长甚至生存,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珊瑚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典型的POPs,包括多环芳烃(PAHs)、传统POPs(如: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和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PBDEs)、得克隆(DPs)和新溴代阻燃剂(NBFRs),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并且具有亲脂性,易于通过食物链(网)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累积而危害生物体,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海南的三亚湾鹿回头岸礁海区,采集了43个珊瑚(12属、20种)样品,分析了其中88个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珊瑚中16PAHs、23OCPs、34PCBs、8PBDEs、2DPs 和5NBFR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7±34.6、5.20±5.10、0.197±0.159、3.30±3.70、 0.041±0.042和36.4±112 ng g-1 dw,其中,PAHs和NBFRs是含量最丰富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珊瑚生长的危险污染物;与其它海区珊瑚中的污染物含量相比,南海珊瑚中的POPs含量相对较低;此外,南海块状的滨珊瑚(Porites)中POPs(PBDEs除外)的含量显著高于枝状的鹿角珊瑚Acropora)和杯形珊瑚(Pocillopora;枝状的珊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容易吸附更多的污染物,而块状珊瑚具有较致密的结构、更易保留污染物。

研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南海珊瑚中POPs污染数据,特别是卤化阻燃剂(HFRs, 包括 PBDEs、DPs和NBFRs),填补了南海珊瑚中的相关研究空白,结果还可作为HFRs的基线调查数据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南海珊瑚中POPs的科学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项目的资助。

 

图1南海珊瑚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NBFRs、DPs、PBDEs、PAHs、OCPs和PCBs)的分布特征


相关论文信息:Yao-Wen QIU*, Jun LI, Mei-Xia ZHAO, Ke-Fu YU, Gan ZHANG, 2024. The emerging and legacy persistent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coral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emosphere, 359 (2024) 1423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324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