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梦燕
审定:王春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鑫研究员团队近期在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印度洋三极子的生成机制及未来增暖背景下变化。该研究第一作者为LTO陈梦燕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王鑫研究员,同时参与研究的还有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Matthew Collins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Jin-Yi Yu教授,LTO张磊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Chi-Yung Tam副教授。
印度洋气候系统中,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印度洋三极子(IOT)是印度洋年际变率的主要模态,对区域和全球气候都有影响。与密切相关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IOD不同,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季风对 IOT 有重要影响(图1)。异常强烈的季风通过风-蒸发-SST 机制引起局地海表面温度(SST)变化,触发热带东印度洋的大气环流异常。这些环流变化导致海洋热量输送的改变,促进了 IOT 的形成。研究进一步揭示,由于增暖的气候背景使海温更易触发Gill响应,因此造成近几十年来澳大利亚季风与 IOT 之间的联系在加强,并且CMIP6未来RCP8.5情景模拟下二者联系会进一步增强。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 IOT 的独特动力学机制,还为理解气候变暖下印度洋气候系统的演变提供了新视角。这一成果将助力提高对印度洋年际变率的预测能力,为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Chen, M., Collins, M., Yu, JY., Zhang L., Tam, CY. Emerging influence of the Australian Monsoon on Indian Ocea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 warming climate. npj Clim Atmos Sci 7, 319 (202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4-00879-9
图1. 北半球冬季Niño 3.4指数和夏季澳大利亚季风指数分别与IOD/IOT 的超前/滞后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