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一:基于精细观测的海洋底层水温度变化研究
报告人:黄鹏起,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底混合层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GR-Oceans、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上。
报告摘要:底水温度是水团分析、热盐环流预测和油气资源勘探等领域的重要参量。本研究在海底地震仪上搭载高分辨率温度探测仪,在南海北部20个测站(约4000米)进行为期40天的底水温度观测。温度功率谱显示以全日内潮信号为主,但由于内潮的间歇性,不同站位的温度谱并不都能区分出-2标度律的内波区间与-5/3标度率的湍流惯性子区。从温度谱能清晰分辨出粘性对流和粘性耗散子区,利用Guo et al., (2021)的方法,结合谱分析可以计算湍流热耗散率(χ)和动能耗散率(ε)。靠近海山的站位χ和ε可达1.2×10-12℃2s-1和7.2×10-10m2s-3,并明显受全日内潮的调制。在平坦的深海盆区,χ和ε较弱,分别为3.2×10-14℃2s-1和1.7×10-11m2s-3。由于内波与局地地形的相互作用,此海域底部χ、ε和涡扩散系数Kρ呈现出显著空间差异。此外,在菲律宾海盆中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温度链潜标观测,发现底水温度受次中尺度涡旋的影响,发生长达一星期的冷水事件,底部湍流混合显著增强。
报告题目二:环境因子对南海异养细菌丰度分布的调控机制研究
报告人:胡采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主要从事南海异养细菌丰度及代谢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报告摘要:海洋异养细菌在海洋碳循环和有机质再矿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揭示环境因子对南海上层海洋异养细菌丰度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建立了异养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包括空间地理因子、生物因子和化学因子)之间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加和模型(GAM)和广义增强模型(GBM)。研究结果显示GBM对南海异养细菌分布的拟合及预测性能优于GLM和GAM,且其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高度一致,因此GBM可应用于拟合及预测南海异养细菌丰度的空间分布。回归模型揭示了调控异养细菌丰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在水平方向上,表层异养细菌丰度主要受到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呈现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在100 m以浅,细菌丰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叶绿素a浓度降低的影响。在100 m以深,细菌丰度随深度的增加略微降低,其原因是100 m以深水温低于细菌生长的最适温度(21℃),细菌丰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21日 15:00
报告地点:南海所2号楼 1201
腾讯会议ID(线上报告):306 207 970
主持人:吴正超 副研究员 ,牛建伟 助理研究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