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南海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估算
报告人:邓霖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博士后
报告人简介: 邓霖,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遥感模式、海洋初级生产力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海洋生物光学特性对海洋动力过程的响应等。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Ecological Indicators、Optics Expres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八篇。已有的研究工作构建了基于浮游植物吸收的剖面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构建了南海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遥感算法;构建了南海剖面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反演算法;评估了固有光学遥感反演算法在南海的适用性等。
报告摘要: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直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作为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海洋渔业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浮游植物的固碳速率和潜力,是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生物泵的关键组成部分。海洋浮游植物根据细胞直径大小可划分为不同的粒级结构,包括微微型(<2μm)、微型(2–20μm)和小型(>20μm)浮游植物。不同粒级的浮游植物在生理学、生长代谢速率以及固碳速率上存在差异。探究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对环境扰动的响应,可以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环境变迁提供更精细化的方案。基于南海现场实测的生物光学参数和匹配的遥感产品数据,首先采用剖面吸收系数和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构建了基于剖面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该方法实现了剖面分粒级初级生产力高精度估算,相对百分误差低于31%。从南海北部沿近岸到外海的断面研究中发现,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剖面分布存在差异,可能受到光照、营养物质以及浮游植物种群等的影响。此外,基于国际上现有的分粒级初级生产力遥感算法,申请人初步分析了南海北部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年间,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下降趋势不同。该研究结果提供了基于现场生物光学参数和基于卫星数据的南海分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估算方法,为准确刻画南海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三维结构和时空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报告时间:2023年7月24日 10:00
报告地点:2号楼1201
主持人:刘永明 助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