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O学术报告2025-7

报告一  

报告人: 杨伟  天津大学 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三波共振的内潮能量串级与影响过程研究
  



报告摘要: 内潮为海洋混合提供了重要能量来源,尽管如今的海洋模型能够再现内潮的生成过程,但内潮能量是如何、在哪里耗散仍未可知。次谐波不稳定性(PSI)是一种经典三波共振相互作用机制,很早就被发现在内潮降尺度能量串级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真实海洋中观测到的内潮串级过程与PSI传统理论预测结果一直存在诸多差异,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内潮能量耗散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将主要聚焦真实海洋中的内潮能量串级过程,通过对潜标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讨论真实海洋背景流场对PSI的影响机制,并探索内潮能量经PSI串级后的进一步能量传输路径。

报告人简介:杨伟,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内波能量串级、湍流与混合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入选天津大学领军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报告二  


报告人: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报告题目:南海北部陆坡内波特征与沉积物运动:底边界层观测研究
  


  

报告摘要:海洋内波(如内潮与内孤立波ISWs)因具有显著的水平和垂直流速,对海洋能量传递与物质输运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内波在大陆架沉积物输运方面有重要作用,但针对内波如何影响陆坡处沉积物运动的现场观测仍较为匮乏。本研究通过在南海北部陆坡布设海底观测系统,开展了为期13天的连续监测,获取了内潮与ISWs的高时空分辨率流速场、混合强度及底边界层沉积物动态数据。研究发现:内潮与ISWs在陆坡区诱发了超过0.20  m/s的强流速(较当地正压潮的0.03 m/s流速高数倍),导致底床剪切应力由0.01 Pa增至0.08  Pa;悬浮沉积物浓度(SSC)随内潮流速增强显著上升(5 mg/L至超40 mg/L),强ISWs事件期间SSC可以增至19  mg/L;两类内波通过底床扰动驱动沉积物沿坡向下输运,输运通量分别达0.26×10⁻³ kg/m2/ s(内潮)与0.08×10⁻³  kg/m2/ s(ISWs)。本研究揭示了内波在南海陆坡沉积动力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报告人简介:边昌伟,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沉积动力学和底边界层动力过程研究,主要包括:(1)东中国海泥沙输运和沉积过程的现场观测、卫星遥感和数值模型研究;(2)南海陆坡底边界层内波动力过程及其对沉积物输运影响的现场观测研究。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等海洋学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频次900余次。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16日15:00  

报告地点: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 蔡树群 研究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