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O学术报告2025-9

报告题目一连续视角下长江冲淡水孤立低盐水团动力、生态过程初探

报告人白鹏 浙江海洋大学 副教授

报告摘要:长江冲淡水裹挟大量淡水、营养盐等物质汇入东海,冲淡水扩展动力过程是联结海区内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物理走廊”。在适宜风、潮等动力条件下冲淡水羽流离岸一侧可发生断裂,部分冲淡水于主体脱离并继续离岸扩展,发生孤立低盐水团现象。基于多源实测数据与SCHISM模型,从连续视角下剖析了长江冲淡水孤立低盐水团诱发的一次离岸藻华事件的时空结构,并就典型生化要素进行了量化估计;利用SMAP遥感海表盐度资料,发现长江冲淡水孤立低盐水团的高频脱离现象,进一步结合模型初探了先强化后松弛南风扮演的角色。

报告人简介白鹏,浙江海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浅海动力学与生态过程研究。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曾于美国大湖环境研究实验室(NOAA GLERL)开展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舟山市科技基金、湛江市科技基金等项目,核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25年度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专项(3/8,航段首席);以一(通讯)作者身份在物理海洋学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Ocean Modelling、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5篇,获2020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7),获舟山市“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创新项目创新长期III类人才称号。


报告题目二:北太平洋热量存储格局的形成机制

报告人:段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报告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但海洋热量存储在地理上并不均匀,对区域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气候模式资料显示中纬度北太平洋热量存储显著增加,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储热变化最弱然而,观测到的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更加复杂,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呈现最强变暖,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变暖有限甚至变冷,与气候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基于观测数据集、海洋模式试验和CMIP6气候模式资料,本研究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20世纪中期以来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并证实热存储的观测-模式差异很大程度上由PDO解释。研究发现,近几十年的PDO位相转换改变了北太平洋风场的长期变化,进而通过海洋罗斯贝波和调整西边界流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化驱动了海盆尺度的热量再分配,有效消除了中纬度北太平洋的变暖,并助长了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热量积累。这些过程造成的区域变暖/变冷结构掩盖了人类活动引起的热存储格局,导致观测中的热存储格局比气候模式更为复杂。

报告人简介:段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太海洋热力学与环流动力学。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指出北太平洋对全球变暖热量的独特储存方式,揭示自然变率和西边界流系统变化的关键作用;探明印度洋上层热含量与海平面的“南快北慢”变化特征,指明气候模式系统性偏差及成因等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基金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项目。


报告时间:2025年5月12日 09:30

报告地点:2号楼701

主持人:张荣望 副研究员


附件下载: